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舆论导向正确,就能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,推动事业发展;舆论导向错误,就会动摇人心、瓦解斗志,危害党和人民事业。
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、定国安邦的大事,培养政治坚定、业务精湛、作风优良、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,是高校肩负的时代使命。在“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计划2.0”和《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》指引下,高校新闻实践类课程必须突破传统教学局限,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,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新样态,为新时代新闻事业输送可靠接班人。
重塑教学目标体系
构建四维思政育人矩阵
传统新闻实践类课程多侧重采写技能训练,思政目标模糊、不聚焦。培养新时代新闻人才,首要任务是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教学全过程,构建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体系。这一体系以铸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,以提升政治素养为根本,以强化社会责任为关键,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基础,以涵养职业道德为底线,形成思想铸魂、技能立身、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目标架构,确保教学始终服务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大局。
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,需以结构化内容为支撑。针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零散、未形成育人合力的问题,应紧扣教学目标,系统整合思政元素,形成政治素养、社会责任、文化自信、职业道德四大内容板块。各板块内置进阶路径,从基础认知到深度践行层层递进,构成层次分明、逻辑自洽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,让课程思政育人导向在教学中看得见、落得实。
政治素养板块遵循“理论认知—实践应用—创新发展”路径,确保新闻实践活动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,铸牢思想根基。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要义、党和国家新闻政策、新媒体时代政治能力新要求等,引导学生用网言网语解读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,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讲好中国故事,实现政治理论向实践能力的转化。
社会责任板块按照“校园实践—田野调查—社会服务”逻辑拓展。从校园周边小切口中的民生关切,到地方媒体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实践,让学生始终将目光投向人民群众,关注基层冷暖、记录时代变迁,推动学生从关注身边事升华为胸怀家国情,厚植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。
文化自信板块沿着“本土文化认知—区域文化认同—中华文化自信”递进,凝心聚力,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。通过千村万户的乡村故事、民族民俗庆典报道、传统文化海外传播案例等,引导学生发掘本土文化价值,增强文化传播自觉,助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。
职业道德板块依照“准则认知—操守践行—精神传承”深化。通过剖析“标题党”“数据造假”等反面案例,学习新闻反腐中的职业担当,弘扬邹韬奋等前辈“铁肩担道义”的精神,培育学生清正廉洁的职业品格。
创新资源载体
搭建智能化思政育人平台
针对传统新闻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静态化、单一化局限,需以智能技术为支撑,构建动态化、立体化、交互化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体系。以建构主义理念为基础,聚焦学生学习主体性、已有知识经验储备与情景式学习体验,从“数字人进课堂—智能体促学习—动态资源池辅助采写”中,实现思想浸润与价值引领。
建设“数字人资源库”,形成历史新闻人、主流媒体一线记者两类数字人。通过动作捕捉、语音合成等技术搭建邹韬奋等历史新闻人数字人还原工作场景,模拟其在抗战时期的采访决策,理解“为民众喉舌”的职业初心,再现其职业精神。联合主流媒体打造一线记者数字人,将疫情防控典型案例、脱贫攻坚经典报道转为动态情景,通过自述其思想内涵,增强学生对新闻思想内核的直观认知。如学生在探讨梵净山黔金丝猴保护报道时,用该新闻一线记者数字人,生动阐释作品背后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媒体责任担当,提升学习代入感和思想性。
组建“智能体导师群”,分类整合思政导师、专业导师、行业导师三类智能体资源。思政导师智能体提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论述,实时抓取两会报道、乡村振兴等政策热点,生成政策解读理论库;专业导师智能体解答新闻采写理论问题,自动识别稿件表达漏洞,推送同类优秀作品;行业导师智能体分享一线实践经验,解读突发公共事件采访中的伦理抉择,训练价值思辨能力。三类智能体协同发力,精准回应学生学习需求。
构建“四级动态资源池”,从中央到区县四级媒体中精选弘扬正能量、传播主旋律的新闻栏目,供学生自主选择与深度分析。设置动态更新触发机制,出现重大政策发布或社会热点时,自动推送相关报道与解读素材。开设个性化推送,根据学生理论检测、采访实践的表现数据,精准推送匹配其思政水平的资源包,使其在案例研讨中拓宽思想视野,强化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。
创新教学方法
实现思政浸润全程化
新闻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新样态突破传统理论灌输或单一实践模式,创设“三阶”递进式教学方法体系,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,实现“思政唤醒—新知内化—价值思辨—外化践行”的育人闭环。
理论认知阶段运用“理论嵌入案例式教学法”。以5E教学模型为基础,将新闻理论融入饱含思政元素的真实案例,用事实说话,推进理论从“认知—理解—迁移”进阶,思政从“唤醒—接受—判断”升阶。如通过解读肇兴侗寨鼓楼群保护、黔南水族马尾绣文化传承报道,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在案例研讨中提升思政素养。
采访训练阶段实施“选题辨析+模拟体验”模式。常规选题辨析式晋级激发学生思政敏感,检验思政水平;重大选题体验式模拟采访夯实学生的思政水平、检验思想引领效果。学生以参与式学习从“选题确定—任务认领—场景构建—采访实践”中,实现采访能力与思政素养的双晋升。如“村超”开赛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,引导学生深挖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价值,形成有温度、有思想、有品质的新闻报道,提升课程思政应用能力。
写作实践阶段推行“团队精品式田野思政”形式。依托PBL教学法,从“项目认领—搭建团队—自主探究—解决项目问题”的采写逻辑,引导学生奔赴基层、驰骋乡野、打造精品。结合地方特色设置“长征故事写作”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”等专项,组织学生深入革命老区、民族村寨,采写“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”“民俗文化现代化传承”等作品,经专业打磨后投放网络平台,使课程思政成果辐射社会,实现价值引领的延伸拓展。
同时,新闻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建构起“三阶四体五点六环”的专业与思政双螺旋动态评价体系,精准检验教学成效,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。依托智能化数据分析平台全流程动态监测,实现教学评价促学促改的良性循环。课程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为检验标准,通过理论知识、采访训练、写作实践3个动态监测阶段;联合教师、学生、思政导师、媒体受众4个协同评价主体;围绕选题立意辨析晋级次数、报道思想与目标关联次数、采访实践三贴近次数、写作训练主旋律抒写次数、新闻作品主流价值流量数5个专业与思政联合测评点;结合线上学习、理论检测、课堂互动、小组汇报、采写实践、作品发布6个测评环节,监测学生思政素养提升轨迹,全面检验课程思政在新闻实践教学中的落地效果。
课程思政建设强调“知识显性传授”与“思政隐性渗透”高度契合,侧重如盐化水、润物无声。构建新闻实践类课程思政教学新样态,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,也是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举措。通过重塑目标、整合内容、匹配资源、创新方法与评价,必将培育更多让党放心、让人民满意的新闻人才,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、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教育力量。当青年学子怀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走进田野,他们笔下流淌的是人民幸福、文化繁荣、民族复兴的时代华章。
文/贵阳信息科技学院 蒋燚 贵州中医药大学 黄伟
来源/《当代贵州》2025年第33期